公司新闻

口腔疾病的“元凶”与早期信号——别让小问题拖成大麻烦

口腔疾病的“元凶”与早期信号——别让小问题拖成大麻烦

口腔疾病多为慢性进展,早期症状隐匿,但危害深远。

1. 最常见的两大疾病

  • •​​龋病(蛀牙)​​:病因是口腔中的致龋菌(如变形链球菌)分解食物中的糖产酸,腐蚀牙釉质形成龋洞。早期表现为牙齿表面的白垩色斑块(脱矿),逐渐发展为褐色龋洞(累及牙本质后遇冷热敏感)。若未治疗,龋坏会蔓延至牙髓(引发剧烈疼痛),最终导致牙齿丧失。
  • •​​牙周炎​​:由牙菌斑(附着于牙齿表面的细菌膜)和牙结石(矿化的菌斑)刺激牙龈引发。早期为牙龈炎(刷牙出血、牙龈红肿),若不及时清洁,炎症会破坏牙槽骨(支撑牙齿的“地基”),导致牙龈退缩、牙齿松动甚至脱落。

​数据​​:我国35-44岁人群牙龈出血检出率87.4%,65-74岁人群全口无牙率为4.5%(农村高于城市)。

2. 早期预警信号

  • •牙齿:敏感(喝冷热水酸痛)、变色(龋洞内黑色/褐色)、表面缺损(磨损或酸蚀);
  • •牙龈:刷牙出血、红肿(正常牙龈呈粉红色且质地坚韧)、退缩(牙根暴露);
  • •其他:口腔异味(长期口臭可能源于牙周炎或龋齿)、口腔溃疡(持续2周不愈需警惕癌变)。

​案例​​:一位40岁男性因“牙龈出血”未重视,3年后发展为重度牙周炎,多颗后牙松动脱落,咀嚼功能严重受损。

恒牙替换与防龋关键期

恒牙替换与防龋关键期

儿童期(4-12岁):恒牙替换与防龋关键期

  • •​​发育特点​​:6岁左右萌出第一颗恒牙(六龄齿,位于磨牙区),12岁左右乳牙全部替换为恒牙。此阶段儿童爱吃甜食,且刷牙技巧不足,龋齿高发(我国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超70%)。
  • •​​核心任务​​:
    • •刷牙:6岁以下由家长代刷(使用含氟牙膏,豌豆大小),6-12岁监督刷牙(确保清洁到磨牙窝沟);推荐“圆弧刷牙法”(小幅度画圈清洁牙齿内侧与外侧)。
    • •防龋:6-8岁可为六龄齿做“窝沟封闭”(用树脂材料填充磨牙表面的深窝沟,降低龋病风险);减少碳酸饮料与果汁摄入(游离糖致龋性是完整水果的3倍)。
    • •早期干预:发现乳牙滞留(恒牙萌出但乳牙未脱落)、地包天(反颌)等问题,需及时正畸治疗(最佳干预期为替牙期,约8-12岁)。

​数据​​:使用含氟牙膏可使儿童龋齿发生率降低20%-30%;窝沟封闭能减少80%的六龄齿龋坏。

青少年与成年期(13-45岁):功能维护与美学需求

  • •​​发育特点​​:恒牙列完全建立,咀嚼功能稳定,但智齿(第三磨牙)可能在18-25岁萌出(常因空间不足导致阻生,引发冠周炎)。
  • •​​核心任务​​:
    • •清洁进阶:每日刷牙2次(每次不少于2分钟),搭配牙线或牙缝刷清洁邻面(牙刷无法触及的区域占牙面40%);定期洗牙(每6-12个月清除牙结石)。
    • •疾病预防:智齿若反复发炎或挤压邻牙,建议拔除;吸烟、酗酒会加重牙周炎(我国35-44岁成人牙周健康率仅9.1%)。
    • •美学关注:正畸治疗(如牙齿拥挤、龅牙)可改善咬合与面部美观;避免用牙齿开瓶盖、咬硬物(防止牙隐裂)。

​案例​​:一名25岁白领因长期喝碳酸饮料导致前牙酸蚀症(牙釉质缺损),通过树脂修复恢复功能与外观。

老年期(60岁以上):缺失修复与全身健康关联

  • •​​发育特点​​:牙龈萎缩、牙根暴露,牙齿磨损严重,缺牙率高达80%以上(未修复的缺牙会导致邻牙倾斜、对颌牙伸长)。
  • •​​核心任务​​:
    • •修复:缺牙后3个月内建议修复(活动义齿、固定义齿或种植牙),避免咀嚼功能丧失引发营养不良;种植牙需评估牙槽骨骨量(老年人常因骨质疏松导致骨量不足)。
    • •全身关联:牙周炎与糖尿病双向影响(血糖控制不佳者牙周炎更严重,反之牙周感染会升高血糖);口腔细菌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心脑系统,增加心内膜炎、阿尔茨海默病风险。

​建议​​:老年人应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,重点关注牙龈出血、牙齿松动等症状。

口腔健康的“全生命周期”管理——从婴儿到老年的关键节点

口腔健康的“全生命周期”管理——从婴儿到老年的关键节点

口腔健康需求随年龄动态变化,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风险与防护重点。

1. 婴幼儿期(0-3岁):乳牙萌出与习惯养成

  • •​​发育特点​​:婴儿出生时口腔无牙,6个月左右萌出第一颗乳牙(下中切牙),2-3岁20颗乳牙全部萌出。乳牙不仅用于咀嚼,更是恒牙萌出的“引导者”(乳牙过早脱落可能导致恒牙错位)。
  • •​​核心任务​​:
    • •清洁:出生后用软纱布蘸温水擦拭牙龈(预防“鹅口疮”);萌牙后用指套刷或软毛牙刷每日清洁2次,尤其注意牙龈边缘(食物残渣易滞留)。
    • •喂养:避免夜间频繁喂奶(尤其含奶瓶入睡),以防“奶瓶龋”(上前牙因长期浸泡在奶液中脱矿);母乳喂养优于配方奶(乳糖致龋性更低)。
    • •行为引导:1岁后减少安抚奶嘴使用,避免吮指、咬唇等习惯(可能影响牙弓发育)。

​误区纠正​​:民间“坐月子不刷牙”的说法错误——产后女性激素变化使牙龈更敏感,若忽视清洁,菌斑堆积会引发妊娠期龈炎(牙龈红肿出血)。

口腔的结构与功能——生命活动的“第一道门户”

口腔的结构与功能——生命活动的“第一道门户”

口腔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,由硬组织(牙齿、颌骨)、软组织(牙龈、舌、黏膜)及腺体(唾液腺)共同构成,承担着多重生理功能。

1. 核心组成器官

  • •​​牙齿​​:人体最坚硬的器官,分为切牙(切割)、尖牙(撕裂)、前磨牙与磨牙(研磨)四类,表面覆盖釉质(人体最硬组织),内部为牙本质和牙髓(含神经血管)。
  • •​​牙龈​​:覆盖牙槽骨的软组织,通过紧密附着维持牙齿稳定性,炎症(如牙龈炎)会导致红肿、出血。
  • •​​唾液腺​​:包括腮腺、颌下腺和舌下腺,每日分泌1-1.5升唾液,含溶菌酶、免疫球蛋白等成分,具有润滑、抗菌和初步消化(分解淀粉)的功能。
  • •​​舌与腭​​:舌参与味觉感知和发音,腭(硬腭与软腭)分隔口腔与鼻腔,辅助吞咽与言语。

2. 关键生理功能

  • •​​咀嚼与消化​​:通过牙齿切割研磨,将食物粉碎为适合吞咽的小块,并刺激唾液分泌启动消化。
  • •​​语言与表情​​:舌、唇、腭的协调运动形成语音(如“s”“z”音依赖舌尖与牙齿的配合),面部肌肉通过口腔区域的运动表达情绪。
  • •​​防御与感知​​:黏膜中的神经末梢感知温度、疼痛与压力,唾液中的抗体(如IgA)抵御病原体入侵。

​案例​​:先天性无牙症患儿因无法正常咀嚼,常出现营养不良;老年人牙齿缺失后若未及时修复,会导致面部塌陷、咀嚼效率下降,进而影响全身营养吸收。

口腔——被低估的“健康门户”

口腔——被低估的“健康门户”

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端,也是人体与外界直接交互的重要器官。它不仅是咀嚼食物、辅助发音的“工具”,更是反映全身健康状态的“窗口”。世界卫生组织(WHO)将“牙齿清洁、无龋洞、无痛感,牙龈颜色正常且无出血”定义为口腔健康的标准,而现代医学研究进一步证实:口腔疾病(如龋齿、牙周炎)与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阿尔茨海默病等存在显著关联;孕妇口腔感染可能增加早产和低体重儿风险;儿童口腔发育异常则会影响语言能力与面部形态。

然而,公众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长期不足——“牙疼不是病”的传统观念、对早期症状的忽视、错误的清洁习惯,导致我国仍有大量人群深受口腔问题困扰(如龋齿患病率超50%,牙周炎成人发病率达90%)。从婴儿的第一颗乳牙萌出到老年人的全口义齿修复,从日常清洁到专业治疗,口腔健康贯穿生命全周期,需要科学认知与持续管理的双重守护。